1935年,红军长征路上,贺子珍因为朱老总叫了声“主席”,竟然对毛主席发了大脾气!这事儿听起来好笑,可背后藏着革命战友间那份真挚的情谊。贺子珍不是小心眼,她是觉得这称呼太正式,少了点老战友的亲热劲儿。当时红军刚跟红四方面军会师,局势复杂,贺子珍担心这样的称呼会让大家的心越走越远。
长征那会儿,红军队伍里称呼领导人都挺随意。毛主席早年带秋收起义,大家叫他“毛委员”,后来红军壮大,才有了“毛主席”这称呼。朱老总和毛主席是老搭档,平时喊“老毛”“老朱”,亲得像兄弟。两人一起打过仗,信任不是一般深。可到了会师的时候,朱老总叫了声“主席”,贺子珍听着就不舒服。她觉得这哪是战友,分明像上下级!
贺子珍为啥这么在意?她和毛主席在井冈山就一起吃苦,革命路上风风雨雨,她最看重战友间那份真感情。在她眼里,朱老总不是普通同志,是毛主席的铁哥们儿。叫“主席”多生分!她怕这称呼一变,红军队伍的凝聚力就散了。贺子珍性子直,有啥说啥,憋不住就跟毛主席吵了一架。
这事儿还得从红四方面军说起。会师后,张国焘起了歪心思,想另立中央,还拉拢朱老总和刘伯承。朱老总压根没动摇,坚定站在毛主席这边。他还苦口婆心劝张国焘,北上抗日才是正道。可张国焘不听,处处刁难朱老总和刘伯承,甚至撤了刘伯承的职。朱老总顶着压力,还是相信毛主席的战略是对的。
张国焘的南下计划彻底失败,部队从八万多人锐减到四万多,吃了大亏。反观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北上,在陕北站稳脚跟,为革命铺了路。张国焘没办法,只好放弃分裂,跟着北上。朱老总也终于到了陕北,和毛主席见了面。贺子珍挺着大肚子,还亲自给朱老总端茶倒水,热情得不行。
见面时,朱老总叫了声“主席”,毛主席笑呵呵应了。谁知等朱老总一走,贺子珍拉下脸,冲毛主席发火。她说:“你跟老朱是兄弟,咋叫主席?以前不都叫老毛老朱吗?”毛主席一愣,笑着解释:“张国焘在场,太亲热不合适。”贺子珍不依,哭着说不想看到老战友生分。毛主席这才明白她的心思。
第二天,毛主席特意去找朱老总。朱老总正收拾东西,一见毛主席又喊“主席”。毛主席摆手,笑着说:“别叫主席了,昨晚还被子珍骂了一顿!”两人哈哈大笑,气氛一下轻松了。这小插曲让毛主席和朱老总更明白,革命再忙,战友的情谊不能丢。
贺子珍的脾气不是无理取闹,她是真心为红军着想。她在革命路上吃了太多苦,深知队伍团结有多重要。她觉得,同志间得像家人一样,亲亲热热才能拧成一股绳。她的直脾气,反而让毛主席和朱老总更珍惜这份情谊。后来,毛主席和朱老总一直并肩作战,关系铁得不行。
现在回看这故事,贺子珍的“发火”多可爱!她提醒了大家,革命成功不光靠战略,还靠人和人之间的真心。你说,战友间是不是得有点“家”的味道?要是红军只讲职位不讲情谊,还能有后来的胜利吗?大家觉得,贺子珍这脾气发得值不值?
免费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