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世界的事儿,真让人目不暇接。看看印度,前脚刚在G7吃了瘪,后脚国防部长辛格就来了中国。这可不是寻常事儿。辛格这次是来参加上合组织防长会的,但要知道,自打2020年边境上闹了不愉快,这可是印度部长级高官头一回“登门拜访”。这背后的门道,可比字面上的开会复杂多了。
要说莫迪老仙心里舒坦,那是万万不能的。就在辛格动身前没几天,莫迪刚从意大利的G7峰会悻悻而归。本以为是高光时刻,结果入场券是会前两天临时给的“替补位”,座位也被安排在角落里。这待遇,哪像是世界大国的领导人?
更让他没面子的是,跟特朗普原定15分钟的私聊,被对方一句“要处理税务问题”直接放了鸽子。印度媒体拍到莫迪在贵宾室里一个人枯坐了25分钟,手边的咖啡,从热气腾腾等到彻底凉透。那种滋味,大概只有当事人自己懂。
就在莫迪喝冷咖啡的时候,大洋彼岸的白宫里,特朗普正跟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谈笑风生。这位穆尼尔,在不久前印巴空中小冲突里,可是让印度空军吃了暗亏。一边是门前冷落鞍马稀,一边是宾主尽欢吃牛排,这强烈的对比,莫迪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?
莫迪回到印度,还得硬着头皮跟乡亲们演讲,说是“婉拒了特朗普的宴请”。结果福克斯新闻直接打脸,说总统日程表上压根没他。这种赤裸裸的不给面子,算是真碰到了莫迪的底线。后来跟特朗普通电话,口气硬邦邦的,强调印巴停火是自己谈的,美国别想插手。
说起来,特朗普对穆尼尔这么热情,倒也不是没理由。算算反恐这笔账,美军在阿富汗折腾20年,花了天文数字,塔利班却越打越多。巴基斯坦军队清剿恐怖分子的效率和成本,比北约联军高得多。有美国前情报头子就酸溜溜地说:“我们给印度发奖状,但钱是打给巴铁的。”
更要命的是后勤。美军驻阿富汗七成物资得走巴基斯坦陆路。前阵子巴铁把通道掐了一小段,美军基地里连咖啡都断了顿,兵营差点闹事。特朗普在饭桌上对穆尼尔赔笑脸,保住这条“咖啡因生命线”比什么都重要。至于莫迪的面子?那真不算事儿。
还有更有意思的,特朗普悄悄问穆尼尔:“你们跟伊朗熟不熟?”这话点到了美国的痛处——跟伊朗,美国现在完全是两眼一抹黑,连个传话的都没有。巴基斯坦当场就递了话:“伊朗停火条件简单,以色列先停手。”这“人肉传话筒”的功能,让印度驻美使馆那些加密电话都成了摆设。
当然,特朗普跟穆尼尔关起门来聊,还有军事上的小九九。之前印巴空战,巴基斯坦用我们的歼-10C打下了印度的“阵风”,美国军方可是上了心。虽然出口版跟自用版有区别,特朗普也想借机摸摸我们军工的底。一顿牛排换点情报,这买卖,在他们看来不亏。
印度那边,也不是真傻。五月份克什米尔上空那场空战,算是把印度“军事超级大国”的画皮给揭了。印度空军宝贝得不行的法国“阵风”,竟然跟俄罗斯产的A-50EI预警机连不上数据链,全程“失联”。
苏-30MKI、“光辉”战机,也是各打各的。更离谱的是,战场上印度自家雷达把一架被巴基斯坦JF-17击落的“阵风”识别成了“不明入侵目标”,直接打自家飞机。战报更是吹牛不打草稿,印度说打下20架巴方飞机,卫星照片上巴方机场完好无损。
反倒是印度自己,掉了2架“阵风”、1架苏-30MKI,还有3架无人机,这些可都在社交媒体上传开了。法国达索公司事后硬说是“撞山”摔的,死活不承认技术问题——毕竟还有90亿美元的尾款没结呢,总不能砸自己招牌。
种种不顺心,恐怕也是辛格这时候选择来中国的原因之一。印度搞隐形战斗机项目,急缺稀土这类关键材料。要知道,全世界九成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都在我们这儿。印度之前派了好几拨人来谈,一直没什么实质进展。
辛格这次来,据说就要亲自提稀土供应的事儿。毕竟,他们雄心勃勃的国产五代机计划,正因为稀土这些基础材料跟不上,眼看着就要泡汤。军事装备受制于人,这滋味不好受。
而且,就在辛格出发前,印度外交部还特意放话说:辛格在会议期间,不会跟巴基斯坦防长搞双边会谈。这种“人我来了,但不跟你说话”的姿态,既是给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一个交代,也算是没把美国得罪死。
毕竟,伊朗防长这次也在上合防长会的会场。而印度刚跟伊朗升级了“全天候战略伙伴”关系。在美伊关系紧张的当下,跟伊朗走得近,又想维系跟美国的关系,这种微妙的平衡术,对印度来说是个挑战。
当然,对印度来说,眼下最要紧的,恐怕还是经济上的事儿。特朗普之前威胁要对印度商品加征26%的报复性关税,90天的缓和期眼看七月份就要到了。这把关税大棒要是真砸瓷实了,印度一年少说也得损失70亿美元。
这可不是个小数目,印度赖以为生的农业、医药、汽车这些顶梁柱产业,都得跟着遭殃。经济压力之下,战略选择的天平自然会倾斜。印度政府必须得考虑,谁能在关键时刻拉自己一把。
所以啊,辛格前脚刚到中国,印度商务部长后脚就出来吹风,说“正在考虑金砖国家搞自贸区的方案”。这时间点,这番话,绝不是巧合。这说明,莫迪政府可能真开始琢磨,“战略自主”这玩意儿,光喊口号是喊不出来的。
尤其是在顶着美国压力硬买了俄罗斯的S-400防空系统后,现在又面对关税大棒和军事困境,把目光转向上合组织、转向东方,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。毕竟,靠人不如靠己,但有时候,也得看看谁能提供真正的合作。
这种转变,倒是意外带来了点好处:中印之间停了五年的直飞航班,似乎看到了恢复的曙光。被搁置了许久的印度教徒去西藏朝圣的活动,也快要重新开放了。这些民间的交流,是硬邦邦的政治动作之外的温情。
就连那个搁置了好些年的中俄印三边机制,最近也被人重新提了出来。种种迹象表明,在经历了一连串的“不愉快”后,印度或许正在悄悄调整策略,重新评估自己在全球棋盘上的位置和选择。
辛格在青岛的每一个动作,都被赋予了超出军事会议本身的含义。当他走过上合会议厅里我们和俄罗斯的国旗时,印度网民在社交媒体上议论纷纷:“向东看不是选择题,是生存题。”这话,听着有点扎心,但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。
说到底,这国际舞台上,大国的脸色变得比翻书还快。小国要想活得有尊严,靠谁施舍都不如靠自己硬气。美国能把印度从G7贵宾室“请”到“厨房后门”,我们也能用上合防长会的主宾席位,给出另一种待客之道。这其中的滋味,印度恐怕是品出来了。
辛格这趟中国行,或许化解不了喜马拉雅山上的冻土,但至少传递了一个信号。真正的战略自主,不是单选题,而是在认清“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”之后,做出最符合自身的选择。至于印度这回是真心想明白了,还是权宜之计,还得接着看。毕竟,这世道变得快,谁知道明天又会怎样呢?
免费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