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15 关尹喜(1)曰:“在己无居(2),形物其著(3)。其动若水(4),其静若镜(5),其应若响(6),故其道若物者也(7)。物自违道,道不违物(8)。善若道(9)者,亦不用耳,亦不用目(10),亦不用力(11),亦不用心(12);欲若道而用视听形(13)智以求之,弗当矣。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(14);用之弥满六虚(15),废之莫知其所(16)。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,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(17),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(18)。知而亡情(19),能而不为(20),真知真能也。发无知,何能情(21)?发不能,何能为(22)?聚块也、积尘也,虽无为而非理也(23)。
【注释】
(1)关尹喜:道家著名人物。《庄子·天下》论得道者,关尹喜与老聃并提。 (2)此句意谓:己有所主而不专擅,顺任自然而不失自我。又意谓:自性自适地存在于我本身,不可因有我而固执不通。在己,“己在”之倒言。又,犹言自在,陈述对象为物的自性,谓物应保守自己的清静德性,使之不失。万物都具有本性,这本性都是大道所赋予的,既属于万物的共性,也属于万物的自性(个性)。譬如每个人不住任何色相,都能守道行道,惟道是从,与道通灵,与物通感,这是共性在起作用;一个人坚持一己之见,放不下一己之私,为了达到某种目的,违逆自然,有以为而为,这是自性在起作用。自性要强而不能随顺化道的人会丧失自身所分有的万物的共性,即会因偏执而失去本性里原本具足的德性。无居,犹言不执着,不住相,顺适无碍。“在己无居”,可与佛言“如如不动”相参悟。此句可理解为:大道不存在于别的东西之内,就存在于大道自己本身,它的存在不是静止的。 (3)形物其著:《天下》作“形物自著”。“其”当是“自”之形误,应据正。此句意谓:事物各有各的本性和特征,应让它们自我表现,而不予以横加干涉。形物,事物呈象。形,名词转动词,显现形状。著,彰显。此句可理解为:大道通过万物的变化来表现自己,这种表现是主动的,而并非被动的。 (4)水静则不争,动则就下。其:指心;指本性,自性。下句“其静若镜,其应若响”之“其”同指。《老子》八章:“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有静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矣。”三十二章:“譬道之在天下,犹小谷之于江海也。”六十六章:“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” (5)心不起妄念,不动如镜。 (6)自性如如,随物而动,犹响应声。“其动若水,其静若镜,其应若响”三句,都可理解为是述道。三个“其”皆指大道。 (7)其:它的,同上句所指。道:指法自然之道,指思想行为准则。若:顺从。此句也可理解为是述道。其:犹此。 (8)此句意谓:即使有事物不顺从大道,大道也不会不顺从事物。自,犹虽,即使。违,违背,不顺从。读此句,别忘了大道是天地万物的真宰。 (9)若道:遵循大道。 (10)浑沌(道)无七窍(详《庄子·应帝王》)。人能与道通为一,七窍皆可不用。 (11)《老子》四十章:“弱也者,道之用。”六十八章:“善为士者,不武。” (12)《老子》二章:“(圣人)为而弗志也。”四十九章:“圣人恒无心。” (13)形:指形体动作。又,借作“行”,指为了实现某种欲望所特意采取的行为。 (14)此句今译:看上去大道明明就在眼前,再看却幽隐不见了。忽,借作“眛(mèi)”、“眜(mò)”,目不明,看不见。古“忽”、“眛”、“眜”同韵。焉、之互文,同为代词,指大道。后,退后,引申为退隐、隐蔽。在后,在不可见的地方。又译:明明看见道就在前面,转瞬之间却跑到后面去了。忽焉,快速的样子。焉,状事之词,犹然。《老子》十四章说道:“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” (15)道的作用无处不在。之:犹则。六虚:上下四方虚空。 (16)道的运行无始无终,足迹遍满天地,而无人能知。废:同“发”,发动,运行。 (17)道始终不离不弃万物,不是你有心疏远它,它就和你疏远,也不是你无心亲近它,它却来和你亲近。“亦非”两句互文见意。 (18)此句意谓:道虽然与万物同在,但只能默默地求道才能得道,而且只有从自性上修道圆成的人才能得道。《说文》:“默,犬潜逐人也”,由此义引申,默谓默默追求。前一“而”,犹之,代词,指道。又,助词,无义。又,通“能”。后一“而”,犹且,连词,而且。性,天性,自性,本性。成,完整无缺。求道贵在体性自悟,故曰“默而得之”。道不是从外面求得,而是通过内心修为使失去的道复归,使原本具足的德保持圆满,故曰“性成之者得之”。 (19)知而亡情:知大道却不知自己真的知大道,即知大道进入到了最高的知——无知的境界。亡情,不知情,不知有知。亡,同“忘”。有本作“忘”。亡、忘通作。情,同“诚”,实情。此亡情是不断求知而获得真知的觉性活动。 (20)能而不为:有能力却不为所欲为。不为,即无为。 (21)特意要表现自己无知而不求知,怎么能做到真诚?发,显露,表现。 (22)特意要表现自己无能(即要表现自己无为)而不做事,怎么能有作为。道家提倡无为,是为了更好地有为。《老子》四十八章:“无为而无不为。” (23)此句意谓:这种人就像土块堆积、飞尘聚合的东西,他们的不作不为,即使很像“无为”(大道无为),也不符道理。“块(塊)”,有本作“瑰”,“瑰”应是“块(塊)”之借字或误字。
【评点】
关尹喜曰:“在己【有道在,有我在。我与道合一,与道同作。】无居,【内无我执,外不着相,自由自在,无拘无束,无困无扰。不着相,才能求得真道,顺道而行。无我执,绝对不是迷失了自己,丢掉了主见,没有了作为。与下文“聚块也、积尘也”对照。】形物其(自)著。【任物自然,不自是,不自矜,不妄自干涉外物。】其动若水,其静若镜,其应若响,故其道若物者也。【以上六句话,前两句起,后四句承,说明有道者怎样作为。“动”、“静”、“应”、“若”,既表现有道者不失自性,有内守;又表现有道者随顺外物,不主张。】物自违道,道不违物。【物、道对比鲜明,警告人们:不要有意无意间背道妄为。以上文字可划为一小层,可理解为言道,揭示大道的运作特征。】善若道者,亦不用耳,亦不用目,亦不用力,亦不用心;【说明学道者要学有道者怎样求道。】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,弗当矣。【上一句正入,这一句反出,强调求道要把握好正确方法。“求”与下文“真知”、“真能”相呼应。以上文字可划为一小层,告诉人们怎么求道。上两小层可并成一大层,从言道说到求道,条理清晰。】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;用之弥满六虚,废之莫知其所。【道周遍所有空间。】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,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,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。【道虽然分散给了万物(《老子》二十八章:“朴散则为器”),但万物未必都能守道不失。强调修心葆真的重要性。以上文字可划为一小层,可理解为言道,揭示大道无处不在的特征。】知而亡情,【我知是有我在,忘知是不我执。照应上文“在己无居”。】能而不为,【能为是道赋予我才能,不为是我任物自然。照应上文“形物自著”。】真知真能也。【真知,是无所知障,是了悟大道,是心灵微妙玄通;真能,是无所不能,是行为契合大道,是功德圆满无亏。】发无知,何能情?发不能,何能为?【有道者无知无为都不是表面功夫。】聚块也、积尘也,虽无为而非理也。【假装知道行道而迷失自我,行必非道。以上文字可划为一小层,告诉人们怎么体道而为。上两小层可并成一大层,从言道说到能行道,条理清晰。】
本段暗指儒家、名家求道用耳,用目,用力,用心,所得之道不真,却偏执其所得以为方,以致思想言行背道,害人不浅。
关尹喜指出儒家、名家没有真知真能,告诫世人别被他们迷惑了去,也跟着非理妄为。
关尹喜概述大道的某些特征,目的要人懂得怎么去求道为道。
关尹喜以善言教人,听明白了必用处多多,将获益多多。
末段为全文最后部分,总束全文,归结主旨:人要知道,行道,做到知行合一。全文有破有立,破儒、名以立道。
《仲尼》一文和《列子》其他篇章一样,看似拿杂七杂八的材料堆砌而成,内容散乱,条理不清,其实每段乃至全文的内容都有突出的重点,都有统一的中心,各个段落之间条理也都联系紧密,为了说明这一点,不惮繁复,列出本篇要领于下,以便看清全文结构。
全文共15段。
1、记述儒家思想传习。
2、道家求道,儒家也求道,两家求道方法不同,因此所知之道不同,所行之道也不同。
3、孔子成不了道圣,因为他对大道存有疑心,总觉得大道若存若亡。
4、说明孔子是怎么成为人师的,并指出从师于孔子未必有益。
以上为全文第一部分,表现不甚了大道的孔子怎么求他的“道”,怎么以其“道”授徒。
5、与儒门师徒的传习方法不同,道家人物有道家人物的传道学道法门,这法门很重视学道者自己的“观”和“悟”。
6、传道要善于身教;学道不能只靠闻,还要静心地观,还要深入地悟,观和悟不可脱离实践,即要在日常实践中不断地观道悟道。
7、传道要善于言教;求道要善于观,善于悟,观有所不至(只知观万而不知观一,只知观外而不知观内),悟就有所不到。
以上为全文第二部分,讲述道家师徒怎么传道学道。
8、儒家的教学目的在于有为,要人入仕为政,享受富贵及于子孙族人,取得功名流传千秋万代;道家的教学目的在于无为,要人去欲忘亲,修心养德,做到无名无功,甚至无己。世人多被儒家的思想行为所影响,而难以接受道家的思想行为。
以上为全文第三部分,讲被儒家思想行为引导“正常”了的世人,总觉得道家思想行为反常,而且修道已有较高成就甚至有圣智的人也怀疑自己不正常,说明整个社会病得不轻,表达出作者对社会的关怀却无力救治的遗憾。
9、道家提倡无为,是反对背道而为。人背道而为,难免会生祸罹祸,而祸莫大于不得好死。所以人要益寿延年,入于不死之境,甚至完全超脱生死,须学道,遵道无为。本段着重于揭示学道行道(为无为)的积极意义。
10、不竞能逞强而为,可保无患。
11、邓析自夸有为——炫耀政绩,违背无为之道。
12、公仪伯自夸有为——炫耀能用其力,违背无为之道。
以上为全文第四部分,大意:人应懂得遵道无为。
13、非道之知害理惑人,求之无益。
14、道家讲去知,去知即除迷消惑,去知才好求知,求得对道的真知。
以上为全文第五部分,大意:人要懂得非道之知不求。
15、人要知道,行道,做到知行合一。
末段为全文最后部分,总束全文,归结主旨。全文有破有立,破儒、名以立道。
可见《仲尼》条理并不错乱,内容并不涣散,主题并非不鲜明。《列子》中所有篇章虽然形式自由,内容丰富,但是内容和形式都能完美统一,篇篇归旨明确,结构严谨。
《仲尼》终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免费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